肺癌|名醫不煙酒愛行山卻患末期肺癌 公開5大飲食原則成功抗癌

健康資訊

撰文: 郭子豐

發布時間: 2024/06/12 18:06

最後更新: 2024/06/12 18:59

分享:

分享:

【肺癌/癌症/過勞致癌/遺傳因素/成功抗癌/抗癌飲食法/飲食法則/戰勝癌魔/復發/防癌餐盤/減醣抗癌】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資料,肺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,2021年錄得5978中肺癌新症,佔總癌症新症的15.5%;2022年錄得3782人死於癌症,佔總癌症死亡人數的25.7%,是本港十大癌症的「頭號殺手」。台灣有醫生分享自身患癌經歷,他表示自己沒有煙酒習慣,並有恆常運動習慣,卻竟然罹患肺癌;為了抑制癌細胞,醫生嘗試了另類醫學療法,透過防癌餐盤和減醣抗癌餐,後來成功康復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醫生無煙無酒愛行山卻患末期肺癌

台灣南基醫院協同院長蔡松彥在當地電視節目《健康2.0》分享自身患癌經歷。蔡院長憶述,有一天行山回家後,突然收到醫院電話,告知他患上末期肺癌。他透露當時自己感到很錯愕,因為他自己沒有煙酒習慣,平時亦熱愛行山運動,甚至在罹癌前幾個月背著15公斤行裝走了8日長度遠征,但考慮到自知末期肺癌存活率低,他決定上網查證:

所以在我接到電話1分鐘後,知道我的五年存活率只有一半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他續指,後來馬上排期做手術,並於接到罹癌消息3天後成功完成肺葉切除手術,後續再透過化療療程成功消滅所有癌細胞,逐漸康復。然而幾個月後卻癌症復發,蔡院長形容自己當時「聰明反被聰明誤」,他指自己當時康復後就查看了非常多文獻,最後發現其實有很多蔬菜水果都被證實具抗癌、防癌作用,故此開始吃全素餐,卻成為了誘使癌症復發的可能性:

(全素餐)對一個癌症病人而言,需要特別去搭配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和油脂的攝取比例,而我就正正因為碳水化合物比例太高,刺激到細胞增生而誘使癌症復發。

除了全素餐造成營養素失衡,蔡院長亦猜測誘使癌症復發的3大可能性:

  • 遺傳因素:蔡院長透露,其叔叔於多年前也患過肺癌,而且家人也有鼻敏感問題,整個家族普遍肺功能較虛弱。
  • 過大壓力:蔡院長表示,自己除了是名臨床醫生,同時也要履行院長職責處理行政工作;與此同時他正在攻讀博士課程,可能因而逐漸積聚壓力,令身體不勝負荷。
  • 肥胖:蔡院長表示,實行全素餐時由於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,加上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如睡眠不足、運動量少等,導致體型變得肥胖。

3個非主流方法抑制癌復發

蔡院長表示,得知癌症復發後就花費過千萬,開始嘗試多達48種主流和非主流抗癌檢測和療法,例如基因檢測、量子儀檢測、針灸、風水、低醣飲食、辟榖斷食法等等。對於為甚麼要嘗試這麼多療法,他笑指「主流醫學放棄了我」,因為當時的身體狀況已經無法利用化療、電療等主流方法幫助醫治,而且無法再進行切除手術,故才決定利用非主流的方法幫助自己。

當中他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經絡儀、氣功和飲食調整:

經絡儀:蔡院長表示,經絡儀是近年西方主流醫學常用且具有效實證的儀器,能夠透過數據更直觀地看到上半身經絡在治療前後的變化。

氣功:蔡院長表示,氣功主要用處是強身健體,而且不限制於任何環境因素,故此在家中也能輕易調理身體健康。

飲食調整:蔡院長指自己主要透過防癌餐盤和減醣抗癌餐,成功抑制癌細胞。

  • 防癌餐盤:主要包括減少碳水化合物(如米、麥、黃豆等全穀類主食及低甜度水果)、攝取好油Omega-3(烹調用橄欖油、亞麻籽油、苦茶油等,可吃核桃、杏仁、南瓜籽、牛油果等作零食,或可與魚肉混搭煮食)、補充菇類及藻類、攝取多樣多量蔬菜(十字花科蔬菜、蔥等)、攝取益生菌食物(如納豆、味噌、泡菜、乳酪等)。
  • 減醣抗癌餐:由於每天要吃到2.5碗的蔬菜,故每餐大概要吃1碗蔬菜,菇類也計算在內;蔡院長透露自己多用白烚煮食,然後在上面淋上好油,如果用大火炒菜,容易造成營養流失。

肺癌是癌症「頭號殺手」

根據癌症基金會資料所示,肺癌為香港十大癌症的「頭號殺手」,致命率遠超於第二名大腸癌,當中男性發病率比較高。香港肺癌患者大多數是吸煙人士,而其他常見風險因素如人口老化、空氣污染和胸腔放射治療等,亦會增加肺癌的風險因素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40歲以上男性屬高危

肺癌屬本港癌症頭號殺手,當中40歲以上男患者更屬高危。本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梁廣泉曾指出,肺癌分為4期,癌症惡化的過程因人而異,患者一般在幾周至幾個月內進入下一個癌症階段:

  • 第1期:一側肺臟有小型腫瘤,未出現淋巴轉移
  • 第2期:一側肺臟有大型腫瘤,或出現肺門淋巴轉移
  • 第3期:腫瘤侵入縱膈淋巴及鎖骨對上的淋巴組織
  • 第4期:腫瘤擴散至雙側肺臟,出現肋膜腔積水,或轉移肝臟、骨頭、腦等器官

罹患肺癌4大常見成因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基因突變成非吸煙患者病發原因

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曾受訪表示,肺癌可分為「小細胞肺癌」和「非小細胞肺癌」,「非小細胞肺癌」佔整體肺癌個案約70%,而當中「肺腺癌」又佔「非小細胞肺癌」60至70%,而且趨勢是越來越多。

李醫生表示,香港非吸煙患者所患的「肺腺癌」之中,約70%和基因突變有關,腫瘤生長較慢,患者年齡相對年輕,一般只有40、50歲,「有研究亦發現,亞洲的女性肺癌患者中,有60至80%為非吸煙人士,而且亦較年輕。大部分非吸煙女性所患的肺癌之中,主要就是『肺腺癌』。」

李醫生提醒,若年過40歲,不論是否吸煙者,也應多點留意自己身體發出的警號,有機會及早發現肺癌,早治療效果遠比遲治療理想。

預防方法

關於預防方法,腫瘤科醫生陸凱祖曾接受訪問指,不吸煙的人若因基因變異引發肺癌,難以預防。因此,定期做篩檢,儘早發現問題仍是最重要的。也可以在日常中避免接觸危險因素,例如自覺地戒煙、避免吸入二手煙、避免長期逗留空氣污染環境,以及吸入石棉等工業塵埃等。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